噪声对人体的危害是全身性的,它不仅会引起听觉系统的变化,还会影响非听觉系统。这些影响的早期阶段主要是生理变化。长期接触强噪声会导致病理变化。此外,工作场所的噪声也会干扰语言交流,影响工作效率,甚至造成事故。
噪声对听觉器官的影响是一个从生理学到病理学的过程,导致病理性听力损伤必须达到一定的强度和接触时间。由长期接触强噪声引起的听觉器官损伤的变化一般从暂时性听力阈值位移逐渐发展为***性听力阈值位移。
(1)暂时性听力阈值位移。暂时性听力阈值位移是指人或动物接触噪声后的暂时性听力阈值变化。经过一段时间后,听力可以恢复到原来的水平。
人体的听觉适应:短时间暴露在强烈的噪音环境中,感觉声音刺耳。不舒服。停止接触后,听觉器官的敏感性降低,与外界接触后的声音有小或远的感觉。听力检查的听觉阈值可以提高10~15dB,可以在离开噪声环境1分钟内恢复。这种现象称为听觉适应。
人体听觉疲劳:长时间连续暴露于强噪声环境或多次接受脉冲噪声,导致听力显著下降。离开噪声环境后,听觉阈值增加超过15~30dB,需要数小时甚至数十小时才能恢复听力,称为听觉疲劳。一般来说,生理性听觉疲劳可以在10小时以上完全恢复。在实际工作中,通常限制在16小时,即从接触后到第二天工作前的时间间隔,并在此期间恢复到正常水平。随着接触噪声时间的延长,如果前一次接触引起的听力变化不能完全恢复,再次接触,听觉疲劳会逐渐加剧,*听力无法恢复,变成听觉阈值位移。听觉适应性和听觉疲劳属于可逆性听力损伤,可视为生理保护作用。当听觉适应和听觉疲劳发生时,听力下降可以提高听觉声音的阈值,从而减少噪音的损害。
(2)噪声可以使***性听阈位移。***性听阈位移是指由噪声或其他有害因素引起的听阈升高,无法恢复到原来的水平。这是听觉器官的器质性变化。***性听觉阈位移可分为听力损失、噪声性耳聋和爆震性声损伤。
(1)噪声可造成听力损失:是指长期处于超过听力保护标准的环境中[>85~90db(a)],听觉疲劳难以恢复,持续累积的结果,可使听觉阈值从生理性转移到不可恢复的病理过程。主要表现在高频(3000Hz.4000Hz.6000Hz)中,性听力阈值位移大于30db,但没有语言听力障碍,也称为高频听力损失。高频听力损失(***不在3000~6000Hz)可作为噪声性耳聋的早期指标。
②噪声可能会导致噪声性耳聋:当高频听力损失扩展到语言频率三频段(500Hz.1000Hz.2000Hz)时,平均听力阈位移大于25db,伴有主观听力障碍,称为噪声性耳聋。而在4000Hz,有一个听力突然下降的听力谷。噪声性耳聋是一种缓慢的、进行性的感音神经性耳聋,由长期的噪声刺激引起。
③爆震性耳聋:也称为爆震性声损伤。它是在强噪声作用下引起的听力损伤,如爆破作业。强脉冲噪声和弱冲击波的复合作用是由火器发射或其他突然的巨大噪声引起的,使外耳道气压瞬间达到峰值。强压可使鼓膜充血、出血或穿孔,严重时可导致听觉骨链骨折。瞬时高压传入内耳,导致强烈的内部淋巴振荡到基底膜损伤。听力障碍,由于前庭刺激,可伴有头晕、恶心、呕吐等症状。此时,生理保护结构引起的反应完全无效,因此必须加强对听觉器官的个体保护。
(3)噪声可以促进耳蜗形态学的变化。由噪声引起的听觉系统损伤是物理(机械力学)、生理、生化、代谢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在这些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听觉毛细胞可能会受到损伤,严重的情况下,Corti装置(Corti装置)可能会消失或损坏。受伤部位通常发生在距离卵圆窗9~13毫米处。